院士的“刷屏”和短视频版的“十万个为什么”和“圈粉”,短视频已经成为目前最受欢迎的科普形式之一。但是,对于短视频到底有多短,人们的认知是不一样的。对于需要完整科学内容表达的短科普视频,是不是越短越好?这些问题值得认真考虑。
“短”是一个非常主观的概念。从语言学的角度来看,词语反映了人们对客观世界的认知。因为认知有明显的主观性,不同的人对同一件事的认知可能会有明显的差异。美丑、胖瘦等概念的区分,反映了人们对所表达对象的不同看法和评价,“矮”也是如此。2014年,中国科协启动“大众科普作品”推广,短视频时长要求为30秒至20分钟。八年来,短视频在各种比赛、不同平台定制,到现在也没有形成完全统一的看法,这也证明了人们对短视频主观认知的巨大差异。
“短”也有明显的模糊性。词义模糊是语言中的普遍现象,也是表达和交流的现实需要。日常生活中,有“太阳”、“开水”等含义明确的词,也有“夜晚”、“老年”等界限不清、含义相对模糊的词。这两种情况相辅相成。虽然在某些场合,必须界定“短视频”的上下限,但如果将其放在一个宽泛的范畴中,实际上很难标定一个准确的起点和终点,也不可能也没有必要让其成为一个被所有人认可的共识。根本原因是短视频的“短”本身就隐藏着歧义。
目前我们已经处于一个“加速社会”,很多年轻人已经被设定在“n倍速度”下看戏听书。有研究指出,短视频创作有所谓的“黄金6秒”原则,即90%的用户停留在一个短视频上的时间在6秒左右,这就需要创作者在极短的时间内抓住观众的眼球,吸引他们往下看。但对于短科普视频来说,时长短和完整的科学内容表达之间存在不可避免的矛盾。与常规作品相比,短科普视频需要适当增加长度,才能清晰完整地传播科学内容。根据Tik Tok平台提供的数据,90%以上的科普短视频都在30秒以内。其中,时长在15秒以下的作品占一半以上,时长在15至30秒的作品占近38%。但从播放量来看,2-5分钟的科普短视频播放量最多,其次是30-45秒的作品。数据显示,时间太短可能不适合短科普视频。
近年来,短视频行业爆发式增长,用户数量激增。然而,高质量短视频的输出速度和数量仍难以满足大众的消费需求。鉴于该领域周期性爆发期已经到来,未来增量空间有限,市场趋于平静,是时候认真思考短视频的下一步发展了。
2019年,某短视频平台宣布向用户全面开放1分钟视频拍摄权,短视频从15秒进入分钟时代。此后,平台宣布逐步开放15分钟视频发布功能。今年年初,多家短视频平台联合发布研究报告显示,中国视频正处于高速增长期,在知识型题材上优势明显。
去年,国务院颁布了《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强调深化供给侧改革,推动科普内容、形式、手段创新升级。科普短视频时长的变化,可以看作是响应上述要求的一种积极探索。期待科普创作者在中长视频领域不断创新,创作出更多大众喜欢的优秀作品,满足大众对优质科普内容的需求,助力社会科学素质整体水平的提升。
下一篇:返回列表
声明:以上内容为本网站转自其它媒体,相关信息仅为传递更多企业信息之目的,不代表本网观点,亦不代表本网站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投资有风险,需谨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