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方时间网
东方时间网 > 文化 > 正文

废弃采石场有了“文艺范儿”

时间:2022-04-28 14:25:00 来源:网络   阅读量:12108   

从山西太原市中心出发,向东行驶十几公里,就会来到一片植被丰富的山地洼地。这里的石山和仿古建筑吸引了很多绘画爱好者在这里写生,这里的非遗作坊、民俗体验馆和各种展览也是人们休闲的好去处。

这个名叫小西沟的小镇,位于太原和晋中的交界处,坐落在一个三面环山的青翠山谷里。各种建筑错落有致,汩汩流水在每家门前的景观水道中循环。这里有摄影体验馆、非遗工坊、手工体验店、文化创意店、古玩收藏空间等文化体验店,约占小镇180多家店铺的40%,让小镇充满了“文艺范”。

谁能想到,几年前,这里还是一片1300亩的乱石岗。上世纪80年代,在小西沟村的土石山上,用斧头就能砍下耐火石和沙石。这里开起了十多个采石场、砂场、煤矿,进村的路上挤满了运送外来资源的卡车。高峰时期,200多名工人在这里开山采石,把一个小山沟挖成了废墟。

“井干了,植被没了,一下雨滑坡泥石流高发。”即使近20年过去了,村民陈永生也永远不会忘记小西沟的景象。

2003年,小西沟全村搬迁。没有新村产业,村民到处打工,完全成了“外地来的陌生人”。每次回来,看到祖祖辈辈居住的地方已经荒废,陈永生都感到“苦涩”。

生态修复为小西沟带来转机。2011年,晋中市榆次区启动北山绿化工程,引入社会资本参与生态修复和植树造林,鼓励发展旅游业。

2016年,小西沟因其位于太原和晋中之间的区位优势,受到了某旅游公司的青睐。然而,面对满目疮痍的石山,企业负责人卢增军却犯了一个错误。“周边环境太差了,再好也没人来镇上,荒山必须生态修复。”他说。

废弃的矿上没有土,没有水,山几乎是垂直挖的。这些情况让很多生态修复工程摇头。

颜路是小溪沟项目的一名工作人员。他记得,2017年初,公司所有人都被动员到山上种树,但很少有树苗成活,消耗了大量的水资源。后来,生态修复技术工程师王国利带着碳汇生态修复的专有技术入驻小溪沟,专注于像小溪沟这样极其困难的场地修复。幼苗放入碳汇生态育苗杯、盆中,工人用电钻在砂石山上打洞,种上育苗杯、盆。这种育苗杯盆由70%农林废弃物和30%粘土制成,为幼苗生长提供养分和水分。他们种植了3000株幼苗进行初步尝试,成活率超过90%。

之后,这一技术在小西沟废弃矿井得到全面应用,在1300亩的石山上织出了一片绿色。

4月的小西沟,春意盎然,5万棵树悄然生长,紫穗槐、油松、山杏、桃等花卉竞相开放。

好山好水带来这里的人气。摄影师安志敏在这里开了一家特色民俗店,集艺术摄影、图书馆、咖啡馆等功能于一体。他说,为了培育文化产业,小西沟采取免租金的经营模式,按照一定比例与商户分成,降低了他的开店成本,增加了他的抗风险能力。

“梦想”已经生根发芽,文化有了生长的空间,很多文化小店在这里落地。浓郁的文化氛围也成为了小西沟区别于周边其他文化旅游小镇的特色。

热爱古玩收藏的安志敏在BB馆一楼开辟了收藏空间,连续几个夏天在这里举办唐卡展览,成千上万的人在这个陕北小山谷里看到了来自全国各地的唐卡作品。

晋中市非遗项目葫芦烙画传承人姜先生终于有了自己的第一家店铺,可以在这里现场制作烙画,让更多的人了解这项有着千年历史的技艺。

上一篇:划分55个“微网格”,这个街道以“小网格”筑起疫情防控“大屏障”

下一篇:返回列表

声明:以上内容为本网站转自其它媒体,相关信息仅为传递更多企业信息之目的,不代表本网观点,亦不代表本网站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投资有风险,需谨慎。

最新资讯
热点图片
推荐阅读